<strike id="ne7iy"><input id="ne7iy"><form id="ne7iy"></form></input></strike>

<span id="ne7iy"><output id="ne7iy"></output></span>

<label id="ne7iy"></label>
<label id="ne7iy"></label>

<progress id="ne7iy"><kbd id="ne7iy"><meter id="ne7iy"></meter></kbd></progress>
  • <strike id="ne7iy"><blockquote id="ne7iy"></blockquote></strike>
  • 首頁 > 熱點關注 > 正文

    不容否認!新增文物860件(套)實證南京大屠殺

    稿件來源: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3-12-14

    今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各類藏品總量已達19.3萬件(套)。

    自2014年設立首個國家公祭日以來,紀念館新增860件(套)文物,其中一級文物63件(套)、二級文物204件(套)、三級文物593件(套)。文物無言,歷史有聲。記者從新增文物中選取四件,還原歷史真相,警醒國人勿忘國恥。

    南京保衛戰最后一道堅守作戰命令

    這是一份成文于1937年12月11日24時,有關“死守南京”的作戰命令——“衛參作第44號”命令。該命令由當時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向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下達,右上方加蓋有“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關防”章。

     

    “衛參作第44號”命令。受訪單位供圖

    作戰命令上,唐生智要求第八十三軍和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七師、第七十四軍“固守”光華門等區域陣地,并嚴令“非有命令不得放棄違者按連坐法治罪”。然而僅一天之后即12月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該文物由日本友人巖松要輔于2007年在日本佐賀縣唐津市一家書店里發現,并于2017年3月底捐贈給紀念館。與該文物一同捐贈的,還有教導總隊的作戰計劃、口令、防御工事說明等原始文件。

    “完整的作戰命令文本十分稀缺,這份史料使我們對衛戍長官司令部所發作戰命令的數量、指揮模式及撤退前的部署,有了清晰了解。”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宅巍說。

    蓋有“極密”印章的侵華日軍戰斗詳報

    已經泛黃的封面上,“極密”印章尤為顯眼,這是一份《自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二月九日至十二月十三日 步兵第三十三聯隊 南京附近戰斗詳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人員展示封面標注為“極密”的步兵第三十三聯隊的《南京附近戰斗詳報》。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負責征集這份戰斗詳報的日本愛知縣圓光寺住持大東仁說:“戰斗詳報是日軍的官方記錄,是當時、當天記錄下來的日志,非?尚。日本有一部分人不承認有南京大屠殺的事實,但這就是鐵證!”

    史料顯示,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三十三聯隊于1937年12月10日抵達南京東郊,在紫金山附近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13日,占領天文臺、太平門,在太平門附近屠殺了約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衛星認為,這份戰斗詳報來自直接參與進攻南京并實施大屠殺的日軍主要部隊,記錄了作戰命令、戰斗經過、戰地日志等。從日方視角印證了南京保衛戰之慘烈,反映了中國軍隊付出的重大犧牲。

    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的印章

    1946年2月,中國設立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史稱“南京審判”。南京大屠殺案主犯谷壽夫被引渡到南京接受審訊,最終被判處死刑。

     

    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的印章。受訪單位供圖

    該法庭判決書顯示:“計于中華門花神廟、寶塔橋、石觀音、下關草鞋峽等處,我被俘軍民遭日軍用機槍集體射殺并焚尸滅跡者,有單耀亭等19萬余人。此外零星屠殺,其尸體經慈善機關收埋者15萬余具。被害總人數達30萬人以上。”

    當時,擔任該法庭庭長的就是石美瑜,在谷壽夫判決書上,也蓋有他的印鑒。

    2004年,石美瑜的兒子石南陽將石美瑜自存的谷壽夫判決書底稿、部分日本戰犯的審判筆錄等文物,捐贈給了紀念館。2017年,石南陽又將石美瑜在判決書上使用的印章捐贈給了紀念館。“父親最后一次使用這枚印章,就是南京審判。”石南陽在捐贈儀式上說。

    報道日軍“百人斬”暴行的美國報紙

    “根據《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兩名日本軍官比賽看誰能先殺死100名中國士兵,結果都殺了超過100人,雙方打平殺了106人,他們又同意重新比賽殺到150人為止,12月6日是89比78,12月1日是56比26。”這是1937年12月14日發行的《芝加哥每日論壇》中,一篇有關兩名日本軍官進行“百人斬”殺人競賽的報道節選。

     

    1937年12月14日刊發的《芝加哥每日論壇》(節選)。受訪單位供圖

    在1937年12月6日發行的《紐約時報》中,也登載了有關日軍“百人斬”殺人競賽的報道。報道稱,來自上海前線的一份電報詳細介紹了兩名日本軍官之間的一場比賽,看誰先殺死100名中國人。年紀分別為25歲和26歲的日本軍官把賭注壓在了這項“成就”上。

     

    1937年12月6日刊發的《紐約時報》(節選)。受訪單位供圖

    這兩份報紙由美籍華人魯照寧捐贈。“百人斬”殺人競賽是日軍殘酷暴行的典型案例。這種罪惡行徑不僅是殺死中國人,更是以虐殺為樂,充分暴露侵略者的本質。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認為,西方媒體的相關報道,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陳價值。

    來源:新華社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欧美粗大猛烈老熟妇|高干病房玩弄人妻双飞|欧美13一14娇小xxxx|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strike id="ne7iy"><input id="ne7iy"><form id="ne7iy"></form></input></strike>

    <span id="ne7iy"><output id="ne7iy"></output></span>

    <label id="ne7iy"></label>
    <label id="ne7iy"></label>

    <progress id="ne7iy"><kbd id="ne7iy"><meter id="ne7iy"></meter></kbd></progress>
  • <strike id="ne7iy"><blockquote id="ne7iy"></blockquote></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