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份名為《人社部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在微信朋友圈內熱傳,很多人開始對照這份表計算自己的退休時間。日前,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份表不是真的。
金維剛12月9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個論壇上表示,人社部正在制定的延遲退休政策是一份比較穩妥的方案,大約每三年提高一歲。該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小步慢走,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同時在延長退休年齡之前建立緩沖的機制,盡量減少退休政策調整帶來的影響。
按照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今年初對外公開的時間表,人社部會爭取2015年完成延遲退休方案制訂,2016年報經中央同意后征求社會意見,2017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至少五年后再漸進式實施。這意味著中國最早將在2022年首次延長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是中國當前最受爭議的公共政策之一。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角度來看,學界普遍認為延遲退休是中國應該走的一條路,但也有很多學者擔憂延遲退休會將中低收入的藍領工人陷于更加困難的境地。
金維剛也表示,會適時引入彈性退休政策,不實施一刀切,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形成調節退休年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最近幾年,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不平衡加劇迫使政府加快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步伐。從基金運行的情況來看,收支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度的撫養比上升:退休人員迅速增加,承擔繳費在職的人員所占比重相對減小。
撫養比是基本養老保險收支中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城鎮職工退休年齡過低是制度撫養比上升的重要原因。中國的退休年齡60多年沒改過了。上世紀50年代規定退休年齡時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只有40多歲,到今天,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達到73.8歲,養老保險的贍養比為3∶1,但退休年齡卻一直沒有改變。
不僅如此,提前退休的問題也非常嚴重。當前“未老先退”的問題特別突出,目前中國實際的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4歲。